Hybrid的生活模式
- yesitwould2022
- Jul 14, 2023
- 2 min read
圖解:我們家車位通常都是朋友來訪時停,某次不小心記錯車位被德國鄰居直球對決。
我覺得語言很重要,但不是最重要,曾經有一位祖籍是德國+黎巴嫩混血來自巴西朋友跟我分享她在德這些日子的感受:
「我覺得自己不論德文再好都無法融入當地生活」
我問為什麼你覺得自己需要融入呢?你出生成長本就來自不同的國家,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經驗,因為如此才造就了妳的獨特,身為一個外國人本來就不可能100%的融入,不需要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,妳只需要用妳覺得舒服的方式生活就好了。
我很喜歡觀察不同背景的人們對於同一件事會有什麼反應,已被深度德化的朋友反應就是不囉嗦直接就事論事,也許是我太習慣人客客氣氣的說話,毫無說話藝術的德式直球對決再搭配經典面癱,讓我經常處在不知道自己該不該覺得被冒犯的情境。登陸德國一年半,覺得自己越來越選擇性德化,對於侵犯到權益的事還是直球丟好丟滿外加大白眼,平時骨子裡還是亞洲式的溫良恭儉讓,對人還是習慣美式的(敷衍的?)微笑待人親切有禮,這是我最舒服的Hybrid模式
欸~~尼尾,好久沒有流水帳,最近剛完成了A2程度的德文課程,還沈浸在自我感覺良好,沾沾自喜成績全班前三名(其實一班才12人),可惜囂張沒落魄的久,不用多久在日常實操上就慘遭現實啪啪無情的打臉。去郵局寄信時不斷提醒自己不要把寄送(schicken)講成火腿(schinken),這大概是我被老師糾正最多次的發音了,賀嘎仔單字是講對了阿母勾來回接過招了3回就招架不住,好險對方是年輕的小姐接直接轉頻成英文。
在超市遇到好心要給我折價券的阿姨,我信心滿滿的對她說我會說一點點德文,她就批哩啪啦講了一堆,阿母勾我聽到的關鍵字都無效,呆滯了3秒腦袋裡還來不及組成完整的句子,就講了三個字:您我給(Sie mir geben),阿姨立刻就get到連聲說是是是(jajaja)把折價券塞給我,事件之後我才想出完整的問句,錯失練習良機阿(左手心拍右手背)。還好皇天不負苦心人,數字還是掌握的不錯,至少路邊遇到阿姨問我幾點,我能立刻用自以為流利的德文回她,還驕傲的跟一旁的某博炫耀。